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举行

时间:2023-06-19 19:59:00    来源:羊城派

图、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绮曼 董鹏程


(资料图片)

6月19日,以“名城永续 广府弥新”为主题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举行。峰会发布了《名城保护广州共识》,《名城保护广州共识》指出,要在保护中发展,在发展中保护。拓宽历史视野,弘扬传统营建智慧,保老城与建新城相得益彰;强化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应用,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共融;深化共爱、共保、共建、共治、共享理念;推进跨地域、跨文化、跨学科、跨部门交流合作,焕发老城市新活力,绽放历史文化遗产新魅力。
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指出,广州在城乡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,持续完善保护体系,健全名城保护立法,推动数字名城、智慧名城建设,打造了永庆坊、北京路等一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,期待着与各方一道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治理之路,助力广州绘就“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”现实模样。

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强调,下一步,广州一方面要始终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,要按照空间全覆盖、要素全囊括的要求,延伸历史文化遗产认知的时间轴,既要保护古代遗产,也要让近现代、当代的重要历史文化的资源得到系统地保护和传承;要着力推动活化利用,以挖掘、保护、传承、弘扬活化优秀岭南传统文化为基础,突出岭南文化的特色,着力推进创新性发展、创造性转化。
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指出,城市的核心是人,我们要以“绣花”功夫做好城市精细化治理,既留住历史与记忆,延续城市人脉,又要与时俱进,激发城市活力与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,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。人民的需求是城市的活力之源,满足人们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。

以海口骑楼老街的“留、改、拆、拼”等案例为例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认为,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最终目是了解优秀的、传统的手艺、材料、手法,继而把它留住,实现再现,并从“保护”“再生”与“更新”三个维度分析阐述了城市历史环境的适应性再生途径。

广州融入中原地区、成为岭南地区首府、最后成为全国超大城市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其中艰辛满布、困难重重,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潘安回溯千年历史并总结道,广州善用机遇,外柔内刚,做好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件事,这是广州最大的特点,也是留给市民很好印象的源泉。

与潘安观点不谋而合,北京大学教授、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以“通”字来概括广州的特点:不仅有中华文化内部的通,还有广府、客家、潮汕等岭南文化内部的通,还有中西文化的互通互融。通中有序、通中创新,广州城市的创造无疑不是以“通”来发展建构的,也蕴藏着不断面向未来创造新机遇的可能性。

峰会正式发布“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”智库报告,该报告以广州为剖析样本,通过多次实地走访和座谈采访,以翔实的案例和事实,总结提炼了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宝贵经验。

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,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策划并承办的“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展”在峰会展出。该展分为“城脉、商脉、文脉融汇一体的‘广州故事’”“创新超大城市名城治理的‘广州方案’”和“既能喝凉茶、又能叹咖啡的‘广州实践’”三个篇章,全面展示了广州名城保护四十余年的经验和建设成就。(更多新闻资讯,请关注羊城派 pai.ycwb.com)

来源 | 羊城晚报·羊城派责编 | 许张超校对 | 彭继业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