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聚焦 >  >> 
环球热消息:缺“芯”困境怎么破?“交芯科”自主可控把孩子亲手养大|孵化器里的创业故事

时间:2023-07-01 07:26:54    来源:百度新闻

在沪闵路近剑川路口,记者走进“大零号湾”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核心区,找到“华谊万创·新所”6号楼,抬头看见“交芯科”3个大字。不难发现,这个故事与一河一路之隔的“交大”,以及“芯片”“科技”有关。

零号湾“交芯科”所在楼栋

“交芯科”(上海)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二楼办公区,c位的玻璃柜里,是光模拟数字转换(光ad)系统样机和集成板卡等。成立不过一两年的“交芯科”是初创型高科技企业,现已接受投资行业4家头部资本的种子轮融资,估值超2亿元。


(资料图)

零号湾“交芯科”办公区

如今,公司里与箱子一般大、与主板一般大的这些微系统,最终将在单枚芯片上形成一个片上系统。通过自主可控研发出宽带化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光电融合芯片,以此突破高速信息流中的缺“芯”困境。这批师生及校友身份的创业者,就是想在孵化器中把自己的孩子亲手养大。

【“80后”教授,融合光电芯】

作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,上海交通大学的“80后”博导教授邹卫文,是“交芯科”的发起人和创始人。40岁前,科研中的他是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的第一完成人,行政上的他是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。如今,他还是上海交大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院长。

邹卫文指导学生开展系统实验(资料照片)

显然,邹卫文非常忙,在周日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还见到他在实验室忙里往外。那天下午,上海大雨滂沱,他从北京出差返程,航班延误多时,仍赶回位于闵行校区的综合实验楼。此间,实验室师生正在接受某项目验收,他还同时在线参加研讨,大背包里的行李也来不及放下。

事实上,“交芯科”柜子里的样机、板卡,都是与学院底楼的这间2-100a实验室联合研发而成的。“交芯科”由依托于“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(光纤国重)”的“智能微波光波融合创新中心(imlic)”发起,这两块牌子同时挂在实验室内的高墙上。而另一面白墙上写着,“人才培养为先,科技创新为魂,服务国家为本”。这里有20多个用于系统验证的实验平台,以及另外两个用于芯片加工和封测的洁净间,每一位博士、硕士研究生都有一个自己的工位。

“智能微波光波融合创新中心”实验室

他们搞的芯片,关乎光子,也关乎电子。通俗地讲,来自电子技术的微波,优于精细可控;来自光子技术的光波,则优于宽带与高速。因此,通过光电融合,优势互补、各展所长,实验室研制的新一代光模数转换芯片(光ad芯片)实现了从射频到毫米波频段的超宽带信号直接采集,可应用在移动通信、先进雷达、自动驾驶、高端示波器、智能医疗等领域。

作为核心关键一环,他们基于掺铒铌酸锂(er:ln)材料,找到光电异质的芯片集成路径,在国内外领先一步,“要做就做自己最擅长的,特别是别人做不了的。”

“交芯科”所在的6号楼区位

【校企在隔壁,频频“折返跑”】

然而,停留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,或许永远是论文专利与样品样机。在上海交大,不少电院的教授带领团队,搞原理创新,搞模型验证,走好“最初一公里”。往后的路怎么走?多数人选择转移或转让成果,相当于把自家孩子交给另一家人来养。

“当然,把一个好孩子丢给任何一个人,也许都能长大成人,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好人家而衣食无忧,但毕竟还是自己带娃更亲。”邹卫文对记者笑言,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孩子,父母亲手带、好好养,才能守正“三观”,用“芯”教出独一性。同时,他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应用方,也常急着催着,希望相关成果投入应用再快一点、再近一点。

邹卫文等开展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实验(资料照片)

于是,邹卫文基于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的“小岗村”试点政策,以“完成人实施”、持股权激励等方式,合法合规转出成果,走出了创业第一步,而这一步在空间上一点不远。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驱车从校内学院出发,出交大北门,左拐驶入剑川路,西行至沪闵路再左转,不多时便进入了“零号湾”的双创楼群之间。

从“交芯科”二楼推窗望去,眼前与一条河道与马路相隔的,便是交大校园体育馆等。作为邹卫文教授带出的首个博士,双休日经常“加班”的李杏副研究员告诉记者,待园区北侧停车场改造好,步行出园就到轨交5号线站台,步行上桥则可直通学校西门外。

背靠大树好乘凉,近水楼台先得月。在创业团队看来,这棵大树就是新一代芯片国家重大需求,以及校内扎实的技术基础与储备;同时,从科技部门到经信部门,办事部门都在此“一门式”服务,创业者在校企之间频繁而短距的“折返跑”也十分便利,内外联动,就近引才。

零号湾“交芯科”办公区

比如,完全企业化运作的“交芯科”团队中有3名职业经理人出自邹卫文团队:已学成毕业的王鑫博士担任ceo,担任产品部部长和市场部部长的另两位硕士校友也曾是实验室成员。这一切,都有助于更快形成必要的芯片技术壁垒,跑到“最后一公里”,打通工程化、产品化、市场化链条,“自己走虽然也会辛苦甚至艰苦,但要坚持走完全程。”

“智能微波光波融合创新中心”实验室

【数亿元融资,待“吃奶长大”】

在校内,他们实验室约600平方米,办公区约300平方米,具备系统验证、芯片设计、封装测试等研发能力;而在校外,“交芯科”目前使用面积已近1200平方米,可拓展至5500多平方米。“环交大”不时“两头跑”的李杏,向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记者介绍,与已经不小的高校实验室相比,“交芯科”的孵化器大了约5倍。

原来,这个本就由厂房改造而来的双创空间,层高充裕,通透敞亮。记者从一楼上到二楼,“交芯科”的主要孵化面积,在于办公场所之外的预留车间。尽管两层楼共4个高大空间眼下还处于留白装修前的状态,但研发人员已经可以利用场地条件,在室内进行无人机探测的研究实验,验证芯片的信号采集性能。其中,大半面积规划建设净化间,形成先进光电微纳加工平台与先进微纳封装测试平台,并同步自筹人员配置,包括设备管理、加工工艺、封装设计与工艺等工程师数十人。

一年一变,五年大变。按“五步走”规划,“交芯科”首年运营启动,眼前第二年正接洽“种子轮+”投资,完成一轮交割以及二轮融资。第三年建设完全自主可控的小试线,即从明年到后年实现小规模量产,产品开始走向商品化;第四年进入中试平台建设,于2026年实现中等规模量产,光电混合芯片中试成型,构成行业竞争壁垒;第五年2027年转入量产平台建设,规模化量产线成型,加速占据国际国内市场。

“聪以知远,明以察微。”小芯片,大格局;高投入,高回报。而邹卫文自信表示,他们在光电融合芯片上并无技术风险,主要风险点还是孩子需要一段时间“吃奶长大”,即支撑高科技项目的资本滚动投入。

目前,不计数千万、上亿元的芯片生产设备成本,仅企业所在孵化器的楼房租赁成本,市场水平就达每年几百万元。他们还需要好几个亿的社会融资,两三倍于现阶段融资量。教授希望,除了国家和地方相关科创基金,作为策源地、承载区的孵化机构也能进一步联动政府扩大资助方式,广开资金渠道,设立创投基金,增加投入密度。

栏目主编:黄海华

本文作者:徐瑞哲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