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城市更新在主要城市全面施行:从城市内部结构看,非核心功能在行政力量引导下逐渐转移至近远郊区;新兴城市发展空间如科创园区、大学城、主题公园等主要布局在郊区,势必与传统的城市中心形成竞争格局。上海中心城区要持续保持活力,亟待从创新引领、城市更新、社会融合、文化赋能等方面发力。
坚持创新引领,提升中心城区经济及科技能级
(资料图片)
经济发展和城市复苏的源动力来自科技创新,通过鼓励知识创新、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,培育由低成本标准化生产转向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,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。为此,一是要促进“产一教一城”融合发展。城市是产业、创新发生的平台、容器,也是突破发展瓶颈的解决方案。上海中心城区高校云集、知识密集,是创新活动集中的空间,也是人才集聚、充满活力的场所。要充分依托这一优势,激发政府、企业和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,发挥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。二是要推进新兴专业服务行业与高新技术领域并举。前者包括金融、保险和房地产,后者的代表性行业包括信息通讯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与新能源等领域。可充分利用市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,激发上海中心城区科创活力,形成产业接续、政策接力、空间接应。三是要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。在近年来“经济、治理、生活”数字化转型基础上,加大投入在城市数字化领域的应用场景挖掘和技术研发,迈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。
实施城市更新,提高市中心及周边发展活力
“城市更新”的本质是城市的“新陈代谢”:振兴城市中心地区的经济,增强其社会活力,改善其建筑和环境,吸引中高收入人群集聚,通过地价增值来增加税收,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。为此,一方面需要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,扩大惠及群体。上海当前正在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,需要完善各类生活服务设施缺口,打造友好、公平的社区环境,让城市更新的成果惠及全体居民。此外,居民的社区参与意愿,跟房屋产权并不必然相关:无论本地居民还是暂住人群,都具有一定的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意愿,尽管其参与方式、内容和路径不同,事实上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社会资本和动力机制。另一方面要打造城乡联动一盘棋,凝聚发展合力。城市更新不局限于中心城区,还应接入郊区发展和乡村振兴。中心城区是展示都市繁荣繁华的国际会客厅,近远郊区、新城、新市镇、农村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多种可能和多彩舞台,让空间生产和资本循环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发生。
促进社会融合,优化城市人才发展生态
恢复与保持社会活力,是城市繁荣的重要目标,具体包括个人与社区平衡发展,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融合等,并体现在人口变化、社区参与、健康安全等方面。对此,一是加快国际人才融入,优化引智环境。包括放宽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、人才签证申请范围;延长海外人才居住证件有效期、扩大其市民待遇;简化入境、居留办理程序等。此外,开发建设运营好国际社区,为国际人才创造高品质、归属感的生活环境,也是上海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经验之一。二是积极应对居住分异,促进和谐发展。上海的居住分异程度有扩大趋势,本世纪初还主要是城郊二元差异,近年来在中心城区特别是内环沿线,形成了高等学历聚居区,并沿城市交通动脉向西南延伸;而在西部近郊和远郊形成外来人口聚居区。因此要充分重视居住分异趋势,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,促进城市和谐发展。三是要吸引青年活力群体,激发市中心空间活力。上海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,长远来看对保持城市活力提出挑战。中心城区便利的生活设施、多元的艺术文化活动和丰富的夜生活对于青年群体很有吸引力,但高昂的居住成本对其并不友好。四是要促进充分就业,保持职住平衡。失业率上升往往在城市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,工作岗位减少,既是本地经济衰退的反映,同时也会引发城市贫困、社区衰落等社会问题。应对失业问题,除了通过教育、培训和中介计划提升市民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,还应重视社区建设,在较大空间尺度上引导职住平衡、街区设计上促进社区融合,从而带动本地就业。
加强文化赋能,凸显城市文化传承
伴随经济结构调整,中心城区往往出现“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”浪潮,通过重塑城市形象,从“工业制造”转向“文化产业”。对此,一是丰富大型改建项目实践,凸显城市文化传承。具体包括滨水开发、工业遗产改造等,同时与商业活动、文化活动以及旅游相联系,创造新的城市品牌。文化生产的行业,如广告、建筑、艺术、音乐等,成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;剧院、画廊、演艺中心、公园以及相关的配套休闲娱乐设施,如咖啡店、酒吧、时尚商店等也作为城市开发与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出现。“文化”及其生产和消费,与之相关的城市创新,正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和工业生产,成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。二是充分利用以博物馆和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开发模式,也被称为“古根海姆化”和“迪士尼化”。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优质项目,如歌剧院、美术馆、会展中心、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及文化活动,可以带动中心城区经济再生和活力重现。
(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;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)
作者:沈洁 罗翔
编辑:陈瑜
责任编辑:杨逸淇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